奉化董村,属溪口镇,村落群山环抱,两条山溪在村口汇合成清流,潺潺流入亭下湖水库。
我们在村落中的小巷里穿梭,夕阳浸染下的村庄依山傍水,自然风貌似乎与其他村落并没有什么不同。然而,这个村落有两个不同寻常之处:其一,名曰董村,全村却没有一户姓董的人家,大部分村民姓竺;其二,小村落中竟然遗存着四座古戏台。
copyright dedecms
那么,这个村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呢?(通讯员杨古城记者陈也喆/文记者王鹏摄/图)
内容来自dedecms
指路:从汽车南站坐车到奉化,再乘坐从奉化到斑竹或葛竹的中巴车,在董村下。自驾车,在309国道溪口亭下村上山,到董村…… copyright dedecms
驱车从溪口镇的309国道公路向新昌方向,必定会见到亭下湖水库的大坝。沿着水库边的公路上山,七八个弯道后,似到水库尽处,一个傍山而居的古村落映入眼帘,那便是董村。
内容来自dedecms
董村,东距奉化城21公里,西北与余姚四明山镇有古道相通。流经村中的清流自北向南,发源于奉化与余姚交界的撞天岗山,名曰“筠溪”。另一支源于新昌四明雄峰的山溪,两条溪流在村口汇聚成清流,注入亭下水库。
织梦好,好织梦
董村老年协会的竺先生说,村前的山溪原来名叫董溪。千年之前,曾有董姓的人居住过。后来,竺姓迁入,董姓外迁,村名仍未改,但董溪改名为筠溪。
织梦内容管理系统
“筠”,是竹的别称。《筠溪竺氏宗谱》上记载,竺氏先祖本姓姜,是殷商时代孤竹国的君王,以国为姓,始姓“竹”。到了殷商末年,孤竹君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叔齐,叔齐非常谦虚,一定要将王位让给哥哥伯夷,结果两人争执不下。
内容来自dedecms
东汉时期,枞阳侯竹晏以“竹”姓源于伯夷叔齐两位贤人,便在“竹”字下面加了“二”字,遂成“竺”姓。 本文来自织梦
北宋乾德三年(965年),祖籍嵊县灵鹅村的竺表恩考中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。其中一支从嵊县迁至奉化泉口,即今奉化萧王庙镇大埠村。到第六代,竺汝泉一脉迁入笔架峰下的桃花坑溪畔隐居。据成书于1828年(道光八年)的《四明谈助》记载,“奉化桃花坑山筠溪,夹溪百姓多姓竺,凡宁郡诸竺之先皆出此。”可见,这便是“筠溪竺氏”的始祖,至今己有近千年历史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
如今,董村有3000余村民,700多户,近九成村民姓“竺”。村中建有小学,过去董村交通不便,环境封闭,教书先生多是董村人。 copyright dedecms
53岁的竺先生说了件趣事。他在家乡上小学时,老师几乎全姓竺,只取老师的姓来称呼,往往会闹笑话。一喊竺老师,所有老师都回过头来,真正是“一呼百应”。 copyright dedecms
后来,为了区别开来,就取名字中的一个字来称呼,比如剑老师、可老师、良老师。而竺老师这一称呼是小学校长“专享”的。 copyright dedecms
1986年,随着盘山公路通入村中,原本封闭冷清的山岙变得逐渐热闹。村民们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,多以经营花木为主,还有山林特产、畜禽手工业。“董村家家无人闲”,日子过得安逸而红火。